Wikipedia:粵文維基百科

维基百科的“W”字标志 粵文維基百科
网站类型
网络百科全书
语言粤语
總部 美国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持有者维基媒体基金会
网址zh-yue.wikipedia.org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商业性质
注册可选
推出时间2006年3月25日,​18年前​(2006-03-25

粵文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協作計劃的粵文版本,於2006年3月25日成立,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截至2024年8月29日,粵文維基百科有143,039篇文章,及278,395位註冊用戶,其中活躍用戶292名,管理員12名,事務員2名[注 1]。在文章數量方面,粵文版本目前於維基百科所有語言中,排名第66名;而在漢語族各維基百科中,排名第三,在中文閩南語後面;在基礎條目質量方面,粵文版名列第60,在漢語族裡名列第二[1]

概況

名稱

2006年4月,經由投票後決定,Cantonese Wikipedia命名為「粵語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候選有「Wikipedia」,「維基百科」、「棫佳百科」及「域奇百科」四個。「維基百科」以25票當選,「域奇百科」得5票,「棫佳百科」得1票,「Wikipedia」 0票。Cantonese 的候選有「廣東話」及「粵語」,「粵語」得19票當選,「廣東話」得13票落選。

2007年4月7日,有管理员提出將「粤语维基百科」的名称更改为「广东话维基百科」。亦有支持者[谁?]说:「叫『粵語』有好鬼死文縐縐,冇人會話:『我識講粵語』。」(叫「粵語」過於「文雅」了。無人會說「我會講粵語」)。也有維基人認爲如此说法没有广泛的依据,表示此名称并不适合。其他觀點也在討論中提出,包括政治正確元维基的語言政策和指引、地域主義等等。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沿用「粤语维基百科」的名称。粤语维基百科「城市论坛」内的相关讨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然而,粵文維基百科在主页会出現三個名稱。除了「粵語維基百科」外,還有「廣東話維基百科」、「廣府話維基百科」,每次随机选择一个显示。

於2013年9月,经投票和讨论,粤语维基百科改名为粤文维基百科,并不再从三个名称中随机选择一个显示在首页,而是统一显示为「粵文維基百科」。

代碼

粵文維基百科代碼為「zh-yue」,不少用戶認為這是矮化粵文。另一方面,「zh-yue」也不符合ISO 639-3提議的「yue」。雖然元維基已同意更改為「yue」,并已在Phabricator上立案[注 2],但至現時為止尚未有推行時間表。

文章特點

粤文维基百科早期的文章以翻译其它语言维基百科的内容为主,后期有较多原创文章。大部分文章附有粤拼注音[注 3]。内容方面,粤文维基百科含有较多针对介绍粤语使用区事物的文章。介绍人物、地理、文化历史的文章相对较多,而自然科学的文章较为缺乏。

有些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因未能符合關注度要求而被刪除的條目,在粵文維基百科中獲得保留。它們大多是藝人演員和部分巴士線路條目。由于粤语译名缺乏官方标准,译名常常成为粤文维基争议的焦点。与中文维基不同,粤文维基允许在已有惯用译名的情况下使用原创译名作为文章标题。

參與狀況

粵文維基百科的參與者以香港人廣東人為主,廣西方面的編輯者仍然偏少,亦有其他國家之用户参与编辑。在粵文維基百科的十萬多名注冊用戶中,活躍用戶的比例約為0.1%。[注 4]

歷史

創立及初期狀況

2006年3月25日,粵文維基百科正式成立,在此之前,粵文維基百科已經在孵化箱中存在了兩年。創建初期的條目很多是地理類的條目,如香港澳門廣州新加坡等。創建初期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是用戶界面的翻譯。

粵文維基百科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斷發展。2006年3至4月,元維基管理員Shizhao授予粵文維基用戶Jasonzhuocn、HenryLi、翹仔(Deryck Chan)、Shinjiman、Hello World!和tonync臨時管理員權限[2]。其後CantoneseWiki、Shinjiman、翹仔、Hello World!等人在4月成為正式管理員。2006年8月,Shinjiman成為粵文維基百科的事務員。

中後期狀況

2006年之後,先後有Mjjoy、Hillgentaman、WikiCantona、Sam Li、Hardys、SC96、DannyChan(後更名Lam3011)、William915、昏君、Pokman817、恐狼博士(後更名為Dr. Greywolf)、H78c67c、Z423x5c6上以及Detective Akai上任成為管理員,其中Hardys、RockLi、Mjjoy、Sam Li、CantoneseWiki、Hillgentaman、William915、昏君八人因超過兩年沒有活動而被褫奪管理員職位,而SI則於2009年自行離任。[3]

於2020年7月9日,Deryck Chan成為粵文維基百科第二位事務員。

使用者增長

2009年是粵文維基百科注冊用戶迅速增長的時期,從2009年1月26日到2009年5月21日期間,注冊用戶從11,882上升到16,618,增幅40%。

编者方面,2015年2月22日,粤文维基百科注册用户超过十万[注 5]。按2015年7月2日的統計,粤文维基活跃用户有163人[注 1]

使用者方面,2013年与2014年两年粤文维基百科的总浏览量(含移动版)均超过四千万[注 6]

文章數量的增長

  • 2006年9月8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1000。
  • 2007年4月28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2900篇,首次進入維基百科條目數前100名之列。
  • 2007年9月23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5000。
  • 2009年1月26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10000。
  • 2012年5月18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20000。
  • 2013年8月11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25000。
  • 2014年5月11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30000。
  • 2015年2月19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35000。
  • 2015年9月14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40000。
  • 2016年4月29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45000。
  • 2016年12月30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50000。
  • 2017年7月1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55000。
  • 2017年9月24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60000。
  • 2020年7月21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90000。
  • 2020年8月13日,粵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數達到100000。

各地中文差異所帶來的問題

背景介紹

中文維基百科中存在繁體字簡體字的問題,在粵文維基百科中同樣存在。來自廣東廣西等地的粵文使用者使用簡體中文,而來自香港澳門等地的粵文使用者則使用繁體中文。由於各地粵文使用者對於同一事物所用的名稱基本一致,因此中文維基百科中的各地用詞語差异問題在粵文維基并不明顯,但同样存在[注 7]

繁簡功能轉換啟用前的情況

由於粵文維基建立時主要的參與者為香港地區的人,因此在粵文維基中的文章形成了統一使用繁體的傳統。這曾經引起簡體中文使用者的不滿,并使部分人認為粵文維基百科排斥簡體字用戶。為了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問題,粵文維基曾經進行了多次討論。[注 8]

繁簡轉換工具試用

2009年5月4日,管理員將用戶編寫的繁體與簡體轉換的JavaScript代碼改造為一個“架撐仔”(即中文維基百科的“小工具”),首次為粵文維基百科提供了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轉換功能。当时的版本存在無法進行詞語轉換、非文章內容的繁體字無法轉換等問題,但是,這是粵文維基百科解決繁體字與簡體字問題的第一步。儘管這個工具啟用之後,簡體字的用戶已經可以用簡體來瀏覽粵文維基百科的內容,但是文章的源代碼仍然統一使用繁體。如果有用戶使用了簡體,管理員不會對該用戶進行警告之類,但是會直接將所有簡體字替換為繁體。(這個工具曾經在2009年6月15日MediaWiki升級後失效,並於2009年7月6日修復;於2010年7月1日維基百科更改面板後無法與新面板完全相容)。該工具於2013年由用戶替換成新版本,新版本提供類似中文維基頁面頂端的轉換標籤頁,并提供将源代码替换成繁体和将搜索关键词转换成繁体后重新搜索一次等新功能。

爭議

成立的理據

一些批評認為,由於粵文維基百科中文維基百科同樣是用漢字書寫,因此粵文維基百科沒有存在的必要。不過,隨着越來越多各個國家各種語言的維基百科的建立(其中包括多個漢語維基百科),粵文維基百科的存在已經有了較多可供參照的例子。也有人認為[谁?],所謂方言只是官方重視一種語言而輕視另外一種語言的結果,實際上語言之間本無所謂方言,粵文并不是一種方言而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另外有人認為[谁?],使用同一種文字并不能否定粵文維基百科的獨立存在性,例如多種歐洲語言都使用拉丁字母,但并不妨礙它們成為獨立的語言。

另外考慮到無論在港澳或內地粤语使用地區人們日常閱讀的刊物(除部分文娛版面外)實質以現代標準漢語書寫(書面語),因此有人認為官话白话文事實上更符合粵文人口的閱讀習慣。而由於粵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在內容充實性上多數不及中文維基百科,更加為粵文維基百科的實用性和必要性打上問號。

在中文維基百科成立的早期,由於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數還很小,急需人手進行完善,曾經有人提出粵文維基百科會分散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的人手,同時在另一極端,又認為粵文維基不會吸引到參與者。不過,隨著中文維基百科參與人數的迅速擴大以及其他漢語維基百科的成立,這種質疑已經逐漸減弱。

另外有人認為[谁?]粵文維基百科增長速度緩慢,且影響力不足。不過,這些都是一個維基百科建立初期會遇到的問題[注 9]。此外,粵文維基百科的規模在漢語族維基百科中處於第三位,僅次於中文維基百科及閩南語維基百科。

粵文用字用詞

粵文的部分常用字的正確寫法并未查明,部分詞彙也沒有標準的寫法。這是粵文維基發展中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為了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粵文維基百科設有專門的版面來对字詞的用法给予建议[注 10]。在出现争议时,编者会参考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的粤语网络辞典(如Cantodi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与粤语本字研究的著作。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部分字因处于Unicode扩展区,需要安装适当字体才能显示,例如𧈢𧏡。在粤文维基,由于有部分粤文常用字处于Unicode扩展区,这个问题显得更严重一些。

有人[谁?]認為,由於粵文書面的表達與中文普通話差異性不足,為突顯粵文與普通話的差異,粵文維基百科的的编辑者有刻意使用口語的現象,例如儘管粵文中也使用食物食品這兩個詞,但編輯者情願使用與普通話不同的「嘢食」。對此,粵文維基的答批評中有這樣的回應:“維基是實用的工具,非大雅之堂。過度口語化的質問,在20世紀初白話文運動時不知出現過多少次。”

有批評意見認為粵文維基百科中使用了過多的粗口字,甚至以粗口字作為性器官的名稱,令文章不堪入目,并認為這是粵文維基特有的現象。不過,粵文維基百科中除了專門介紹這些字的文章外在其他的文章中很少使用粗口字,此外以粗口字作為文章名的現象在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中也存在,例如fuck,甚至更多。

繁簡爭議

有人[谁?]認為粵文維基百科只使用繁體字,沒有照顧到簡體字用戶的的需要。針對這一批評,粵文維基百科提供基于JavaScript的繁简字转换工具,見各地中文差異所帶來的問題一節。

地域中心問題

由於粵文維基百科早期的參與者多為香港人,有人[谁?]認為粵文維基百科很可能會出現地域中心。不過,粵文維基百科并不拒絕香港以外的地區的用戶的編輯,也不會對這些文章進行刪改以使這些文章符合香港的觀點。目前,粵文維基使用者主要來自香港和廣東,也有不少海外用戶,以香港為中心的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注 11]

注釋

  1. ^ 1.0 1.1 粤文维基百科站内统计
  2. ^ phabricator:T30441
  3. ^ 。按照新通过的政策,所有文章均应附有粤拼注音,参见WP:粵文拼音
  4. ^ 2009年5月21日,粵文維基統計頁面顯示過去一個月中有編輯的用戶數為184人,占總用戶數的1.1%,略高于中文維基百科同一時期的比例0.95%。
  5. ^ 参见WP:A
  6. ^ 参见WP:瀏覽量
  7. ^ 参见WP:唔同粵語地區用字習慣粵语WP:唔同粵語地區用字習慣
  8. ^ 参见Wikipedia:城市論壇 (政策)粤语Wikipedia:城市論壇 (政策)
  9. ^ 截至2009年1月26日(成立尚不足3年),粵文維基百科已經有超過1萬篇文章。而中文維基百科在成立三年多時條目數才突破5萬。考慮到中文使用者與粵文使用者的人數差別,粵文維基的增長并不緩慢。
  10. ^ 參見粵語本字粵語用辭
  11. ^ 參見粵文維基中有關廣東省的文章

參考資料

  • 維基媒體電子郵件:[1][2] (2004年12月), [3] (2005年1月), [4] (2005年2月), [5][6] (2005年9月)
  • 中文維基百科的辯論:Wikipedia:聊天/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 Wikipedia:聊天/2005年6月 (2005年6月)
  • 元維基建議書
    • meta:Requests for new languages/Wikipedia Cantonese (第一次建議書,因申請程序的改革而關閉)
    • meta:Requests for new languages/Wikipedia Chinese languages (加上吳語的建議書,因申請程序的改革而關閉)
    • meta:Requests for new languages/Wikipedia Cantonese 2 (第二次建議書,通過)
  • 粵文維基全部資料(個人資料除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 List of Wikipedias by sample of articles.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2. ^ 臨時管理員申請紀錄.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3. ^ [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7%AE%A1%E7%90%86%E4%BA%BA%E5%93%A1%E4%BB%BB%E5%85%8D%E8%A8%98%E9%8C%84 Wikipedia:管理人員任免記錄]

外部連結

  •  粵文維基百科
漢語族維基百科
中文 | 閩東語 | 閩南語 | 粵文 | 吳語 | 文言文 | 客家語 | 贛語
超過五百萬篇條目
超過二百萬篇條目
超過一百萬篇條目
超過五十萬篇條目
超過二十萬篇條目
超過十萬篇條目
超過五萬篇條目
超過二萬篇條目
  • 塔加洛文
  • 西菲士蘭文英语West Frisian Wikipedia
  • 楚瓦什文
  • 吳文
  • 阿拉貢文
  • 旁遮普文
  • 尼泊爾文英语Nepali Wikipedia
  • 約魯巴文英语Yoruba Wikipedia
  • 巴伐利亞文英语Bavarian Wikipedia
    • 中庫德文英语Sorani Kurdish Wikipedia
  • 扎扎其文英语Zazaki Wikipedia
  • 伊多文
  • 古吉拉特文粵语古加拉特文維基百科
  • 阿勒曼尼文
  • 康納達文
  • 低地蘇格蘭文
  • 西西里文
  • 比什努普里亞-曼尼普爾文
  • 奇楚瓦文粵语奇楚華文維基百科
  • 國際文文言文國際語維基大典
  • 蒙古文
超過一萬篇條目
  • 薩莫吉提亞文英语Samogitian Wikipedia
  • 奧里亞文
  • 納瓦荷文法语Wikipédia en navajo
  • 僧伽羅文法语Wikipédia en cingalais
  • 閩東文
  • 伊洛卡諾文法语Wikipédia en ilocano
  • 蘇格蘭蓋爾文
  • 阿姆哈拉文
  • 意第緒文英语Yiddish Wikipedia
  • 拿坡里文
  • 布吉文英语Buginese Wikipedia
  • 瓦隆文
  • 明格列爾文英语Mingrelian Wikipedia
  • 信德文英语Sindhi Wikipedia
  • 上索布文法语Wikipédia en haut-sorabe
  • 邁蒂利文英语Maithili Wikipedia
  • 班尤馬山文英语Banyumasan Wikipedia
  • 法羅文英语Faroese Wikipedia
  • 馬贊德蘭文法语Wikipédia en mazandarani
  • 林堡文粵语林堡文維基百科
  • 薩哈文英语Sakha Wikipedia
  • 艾米利亞-羅馬涅文法语Wikipédia en émilien-romagnol
  • 奧塞提亞文英语Ossetian Wikipedia
  • 普什圖文
  • 梵文英语Sanskrit Wikipedia
  • 北菲士蘭文法语Wikipédia en frison septentrional
  • 中比科爾文英语Central Bicolano Wikipedia
  • 哥倫打洛文哥伦打洛文Wikipedia bahasa Hulontalo
  • 文言文
  • 亞齊文法语Wikipédia en aceh
  • 山地馬里文英语Hill Mari Wikipedia
  • 草原馬里文英语Meadow Mari Wikipedia
  • 斐濟印地文法语Wikipédia en hindi des Fidji
  • 豪薩文英语Hausa Wikipedia
  • 克里米亞韃靼文
  • 峇里文印度尼西亚语Wikipedia bahasa Bali
  • 撣文英语Shan Wikipedia
  • 科塔瓦文法语Wikipédia en kotava
  • 利古里亞文法语Wikipédia en ligure
  • 祖鲁文
  • 拉迪恩文英语Ladin Wikipedia
  • 曼尼普尔文
超過五千篇條目
  • 阿薩姆文英语Assamese Wikipedia
  • 客家文
  • 塔倫蒂諾文法语Wikipédia en tarentin
  • 邦板牙文英语Kapampangan Wikipedia
  • 西亞美尼亞文英语Western Armenian Wikipedia
  • 高棉文
  • 北塞索托文法语Wikipédia en sotho du NordNorthern Sotho
  • 盧森尼亞文法语Wikipédia en rusyn
  • 北薩米文英语Northern Sami Wikipedia
  • 比哈爾文英语Bhojpuri Wikipedia
  • 西佛拉蒙文法语Wikipédia en flamand occidental
  • 毛利文法语Wikipédia en maori
  • 荷蘭低地德文英语Dutch Low Saxon Wikipedia
  • 納瓦特爾文法语Wikipédia en nahuatl
  • 薩丁尼亞文法语Wikipédia en sarde
  • 維普斯文法语Wikipédia en vepse
  • 贛文
  • 厄爾茲亞文英语Erzyan Wikipedia
  • 阿布哈茲文英语Abkhazian Wikipedia
  • 吉拉基文英语Gilaki Wikipedia
  • 藏文
  • 紹納文法语Wikipédia en shona
  • 科西嘉文英语Corsican Wikipedia
  • 索馬利亞文法语Wikipédia en somali
  • 土庫曼文法语Wikipédia en turkmène
  • 沃羅文法语Wikipédia en võro
  • 卡舒比文法语Wikipédia en cachoube
  • 科米文英语Komi Wikipedia
  • 西方國際文法语Wikipédia en interlingue
  • 曼島文法语Wikipédia en mannois
  • 法蘭克-普羅旺斯文法语Wikipédia en francoprovençal
  • 皮卡第文法语Wikipédia en picard
  • 艾馬拉文法语Wikipédia en aymara
  • 烏德穆爾特文英语Udmurt Wikipedia
  • 維吾爾文
  • 康瓦爾文英语Cornish Wikipedia
超過二千篇條目
  • 澤蘭文法语Wikipédia en zélandais
  • 卡拜爾文英语Kabyle Wikipedia
  • 諾曼文法语Wikipédia en normand
  • 列茲金文法语Wikipédia en lezghien
  • 薩特菲士蘭文法语Wikipédia en frison oriental
  • 夏威夷文法语Wikipédia en hawaïen
  • 新通用文法语Wikipédia en lingua franca nova
  • 米蘭達文法语Wikipédia en mirandais
  • 瓜拉尼文英语Guarani Wikipedia
  • 班查文
  • 孔卡尼文英语Konkani Wikipedia
  • 羅曼什文法语Wikipédia en romanche
  • 寮文法语Wikipédia en lao
  • 猶太西班牙文英语Judaeo-Spanish Wikipedia
  • 迪維希文法语Wikipédia en maldivien
  • 馬爾濟斯文法语Wikipédia en maltais
  • 科米-彼爾米亞克文法语Wikipédia en komi-permiak
  • 佛里烏利文英语Friulian Wikipedia
  • 利維-卡累利阿文英语Livvi-Karelian Wikipedia
  • 低地索布文法语Wikipédia en bas-sorabe
  • 都特利文英语Doteli Wikipedia
  • 古英文法语Wikipédia en vieil anglais
  • 埃斯特雷馬杜拉文英语Extremaduran Wikipedia
  • 查瓦卡諾文英语Chavacano Wikipedia
  • 林格拉文法语Wikipédia en lingala
  • 桑塔利文英语Santali Wikipedia
  • 利普里安文英语Ripuarian Wikipedia
  • 加告茲文法语Wikipédia en gagaouze
  • 普法爾茨德文法语Wikipédia en palatin
  • 巴利文英语Pali Wikipedia
  • 邦阿西楠文英语Pangasinan Wikipedia
  • 阿瓦爾文法语Wikipédia en avar
  • 祖魯文英语Zulu Wikipedia
  • 阿瓦德文
  • 布里亞特文法语Wikipédia en bouriate
  • 圖瓦文英语Tuvan Wikipedia
  • 卡爾梅克文法语Wikipédia en kalmouk
  • 卡拉恰伊-巴爾卡爾文英语Karachay-Balkar Wikipedia
  • 摩洛哥阿拉伯文法语Wikipédia en arabe marocain
  • 伊博文法语Wikipédia en igbo
  • 泰雅文
  • 帕皮阿門托文法语Wikipédia en papiamento
  • 撒奇萊雅文
  • 壯文
超過一千篇條目
  • 卡拉卡爾帕克文英语Karakalpak Wikipedia
  • 賓夕法尼亞德文法语Wikipédia en pennsilfaanisch
  • 盧安達文法语Wikipédia en kinyarwanda
  • 東加文法语Wikipédia en tongien
  • 亞蘭文法语Wikipédia en araméen
  • 諾維亞文法语Wikipédia en novial
  • 牙買加方言西班牙语Wikipedia en criollo jamaicano
  • 巴布亞皮欽文法语Wikipédia en tok pisin
  • 卡比耶文
  • 卡巴爾達文法语Wikipédia en kabarde
  • 諾魯文瑙鲁语Wikipediya Naoero
  • 德頓文法语Wikipédia en tétoum
  • 沃洛夫文英语Wolof Wikipedia
  • 印古什文印古什文ГIалгIай Википеди
  • 圖陸文英语Tulu Wikipedia
  • 基庫尤文巴斯克语Kikuiuerazko Wikipedia
  • 阿寒文法语Wikipédia en akan
  • 邏輯文法语Wikipédia en lojban
  • 阿提卡米克文爱沙尼亚语Atikamekikeelne Vikipeedia
  • 阿羅馬尼亞文
  • 比斯拉馬文巴斯克语Bislamerazko Wikipedia
  • 拉克文法语Wikipédia en lak
  • 盧干達文巴斯克语Luganderazko Wikipedia
  • 剛果文法语Wikipédia en kikongo
  • 大溪地文法语Wikipédia en tahitien
  • 莫克沙文法语Wikipédia en moksa
  • 斐濟文巴斯克语Fijierazko Wikipedia
  • 蘇利南文法语Wikipédia en sranan
  • 科薩文英语Xhosa Wikipedia
  • 蓋亞那克里奧爾文法语Wikipédia en créole guyanais
  • 伊納里薩米文伊纳里萨米文Anarâškielâlâš Wikipedia
  • 沙拉基文英语Saraiki Wikipedia
  • 奧羅莫文法语Wikipédia en oromo
  • 契维文
  • 孟文
  • 西非书面文字
  • 施卢赫文
  • 赛德克文
  • 萨摩亚文
  • 切罗基文
  • 拉特加莱文
  • 南阿尔泰文
  • 尼亚斯文
  • 达巴尼文
  • 教会斯拉夫文